COVID-19是什麼
造成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(COVID-19) ,是一款由新型冠狀病毒造成的呼吸道疾病,且已證實會人傳人。在疫情爆發首月,中國超過7,000人感染,(2020年一月,見疫情報告),第二個月則造成全球超過8萬人受到感染(2020年二月,見疫情報告)。
COVID-19、MERS 與SARS的差異
冠狀病毒是引起疾病的一大類病毒,主要在動物中引起疾病。目前已知有7種冠狀病毒會造成人類疾病,其中3種曾造成肺炎大流行:
- COVID-19 – 近期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,名為「SARS-Cov2」,首次偵測為2019年末於中國武漢,2020年造成嚴重呼吸道症狀全球大流行。
- MERS – 中東呼吸道症候群,也是由冠狀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,2012年首次於沙烏地阿拉伯發現病毒「MERS-CoV」。
- SARS – 2002年首次發現的病毒「SARS-Cov」,造成嚴重的呼吸道症候群。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統計資料,SARS 與 MERS 傳播數年,造成800多人死亡,而 COVID-19 僅用3個月造成全球約13萬6千死亡案例。傳播如此快速的致死疾病,恐會拖垮當地的醫療資源。
如何確保醫療人員有合適的防護
根據WHO指南,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途徑是由口鼻噴濺物,間接感染對方的口鼻或眼睛。針對個人衛生部分,為了避免傳播,請保持手部清潔,咳嗽或打噴嚏時務必遮蔽口鼻。但是對於醫療人員而言,防護工作則更困難。
為了避免在醫療院所發生大規模群聚感染,確診病患必須被安排在特定隔離區,例如負壓病房。根據WHO與CDC的穿著建議,前線醫療人員必須穿戴全身隔離設備,例如:N95口罩、防護服、手套、靴套等防護設備。
但穿上建議的配備就足夠了嗎?普遍來說,醫療院所的環境變數是受到控制的,一般生化威脅都來自於少數特定方向。病患大部分都是坐著或躺臥在病床上,威脅多來自前方。隔離衣就是為了此情境設計,但胸部上方或是膝蓋下方仍有許多空隙暴露在外,可能受到感染源侵害。尤其當您面對如COVID-19的冠狀病毒傳染疾病,這樣的防護裝備略顯不足。
為了在面對類似COVID-19疫情時能達到全面性的防護,連身型防護服是較佳選擇。連身式設計包含了頭套、袖子、身體防護與褲子都整合成一件,可減少頸部、腰部、腿部及後背等區域的暴露風險,提供360度的全面保護效果。
圖一、防護服和隔離衣的區別
連身式防護服並沒有受到醫療法規的規範,而是歸類在化學防護服的分類下。醫療用衣服的兩個世界級規範,即美國的AAMI PB 70與歐洲的EN 13795,兩項都僅針對隔離衣進行規範,並沒有提到連身型防護服。雖然如此,仍有關於生化防護的法規可以依循,即 EN 14126。
EN 14126如何提供保護力
依據WHO公告,COVID-19是必須被審慎對待的高危險性全球大流行疾病,為了應對這場戰役,避免使用保護等級不足的個人防護用具,是時候認真看待EN 14126。
根據EN 14126,針對防護細菌、病毒與微生物相關危害,法規定訂了一些測試方法與標準,來評量面料的防護性能。EN 14126包含了五種測試,其中三種是用來防護COVID-19的關鍵指標,分別是ISO 16603、ISO 16604與ISO/DIS 22611,各自針對血液、體液、病毒與生化氣溶膠污染,進行滲透測試。
圖二、EN14126測試方法及內容簡介
ISO 16603使用合成血液,關注在特定壓力下的液體滲漏狀況。它可模擬受病患污染的血液或體液沾染防護服的情況。測試等級越高,表示防護服有越高保護力。
COVID-19的病毒大小約0.125毫釐,依據上述測試條件,Phi-X-174 (0.027 毫釐) 比此病毒小,如果防護服測試通過ISO 16604並達到較高級別,表示它有更好的保護性。
總結
為了抵抗疫情,WHO與CDC都有提出選擇個人防護設備的建議指南,但並沒有包含連身型防護服。我們建議醫療機構,在面對未知疫情且需進行感控作業時,不要被侷限在既定的一般醫療設備中,連身型防護服是更合適的選擇,或許應常備在醫療院所,以預防未來任何疫情的爆發擴散。
請確認防護服是否通過EN 14126認證。EN 14126是經過相關測試證實,可以提供有效防護層來抵禦生物疾病。選擇一件通過EN 14126認證的連身型防護服,並搭配適當的配備,能夠更有效預防生物性感染源的危害。